当前位置:法律服务网 > 法律资讯 > 新兵入伍你想知道的问题

新兵入伍你想知道的问题

2019-05-08 法律服务网 2863

1.参军服兵役我国的法律是如何规定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的规定: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前年满十八周岁的男性公民,应当被征集服现役。当年未被征集的,在二十二周岁以前仍可以被征集服现役,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征集年龄可以放宽至二十四周岁。

根据军队需要,可以按照前款规定征集女性公民服现役。根据军队需要和本人自愿,可以征集当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前年满十七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服现役。

在征集期间,应征公民被征集服现役,同时被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招收录用或者聘用的,应当优先履行服兵役义务;有关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服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需要,支持兵员征集工作。

2.拒服兵役违反了什么法律?会受什么惩罚?

按照我国《兵役法》的规定,(一)拒绝、逃避兵役登记和体格检查的;(二)应征公民拒绝、逃避征集的;(三)预备役人员拒绝、逃避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和征召的。都是属于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的行为。

有服兵役义务的公民有上述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强制其履行兵役义务,并可以处以罚款。

有前款第二项行为,拒不改正的,不得录用为公务员或者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两年内不得出国(境)或者升学。

国防生违反培养协议规定,不履行相应义务的,依法承担违约责任,根据情节,由所在学校作退学等处理;毕业后拒绝服现役的,依法承担违约责任,并依照本条第二款的规定处理。

战时有本条第一款第二项、第三项或者第三款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想要应征入伍需要有哪些流程和要求?

兵役登记:县、市兵役机关,在每年9月30日以前,应当组织基层单位对当年12月31日以前年满18岁的男性公民进行兵役登记。

体格检查:征兵开始时,县、市征兵办公室应当根据征兵任务,有计划地安排应征公民的体格检查工作。应征公民的体格检查,由县、市征兵办公室统一组织,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具体负责,可以指定体检医院,也可以统一抽调医务人员组成体检组,设立体检站。

政治审查:应征公民的政治审查工作,由县、市征兵办公室统一组织,公安机关具体负责,有关单位予以协助。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村民(居民)委员会和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和公安派出所,应当按照征兵政治审查工作的有关规定,根据县、市征兵办公室的安排和要求,对体格检查合格的应征公民认真进行政治审查,重点查清他们的现实表现。

审定新兵:县、市征兵办公室在审定新兵时,应当对体格检查、政治审查合格的应征公民进行全面衡量,择优批准政治思想好、身体好、文化程度高的服现役。

交接、运输新兵:交接、运输新兵工作,可以采取由县、市派人送兵、新兵自行到部队报到或者部队派人接兵的办法进行。

检疫、复查和退兵:新兵到达部队后,应当按照规定进行检疫和复查。经检疫发现患传染病的,应当及时隔离治疗,并采取必要的防疫措施;经复查发现入伍前有犯罪嫌疑的,应当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4. 新兵入伍有哪些注意事项
1、新兵入伍前需要准备一下行李装备,比如内衣裤,少量的衣服、日常生活用品和一点现金。
2、新兵入伍可能会有想家的情绪,需要快速的融入到军营生活中,成为一个坚强勇敢的军人。
3、新兵入伍不要怕吃亏,训练生活中要积极主动,完成好训练任务后尽自己的努力帮助战友。
4、新兵入伍一定要遵守部队纪律,这里不是耍个人主义的地方,需要的团结和服从。
5、新兵入伍不仅要在体力上满足训练要求,同时也要学习文化知识,做一个文武双全的高素质军人。

5.新兵入伍需要带什么物品

一是带上文化学习资料。每年的应征青年中有不少高中生,大学生,他们报考了函授、自考、技术培训等,有的想到部队去报考军校。这些同志到部队想要继续学习,往往因为没有学习资料,只得重新购买。

二是带上携带方便的文体器材。有特长的青年到部队后,遇到连队文艺晚会、学雷锋便民活动时,如果有笛子、口琴、快板、理发工具等自备的器材,可以马上一展身手。

三是可带上一套便装。新兵入伍后,部队会马上发放服装鞋帽等相关物品,不必携带过多衣物。因为部队新条例规定,非公外出不得着军装。家长可以为孩子准备一套便装,但不宜过多。

6.新兵入伍家庭有什么待遇?

新兵入伍后,其家庭享受一定的待遇。具体说来包括几个方面:
1、在政治上,义务兵家属被优先推选各类先进。事实上这一点并不明显。
2、在经济上,义务兵入伍后的土地予以保留,义务兵服役期间家庭每年享受政府的优抚金,优抚金的多少,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挂钩。
3、在社会上,义务兵家属有军属、光荣之家的荣誉,有的地方在过节过年时要给义务兵家属送对联、礼品等。
4、义务兵在部队立功受奖后,地方民政部门会向其家庭发放一定数额的钱物奖励

 

其他法律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