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工伤/工亡待遇赔偿纠纷如何处理?
处理工伤待遇赔偿纠纷可通过协商、劳动仲裁、诉讼及强制执行等方式解决,需明确赔偿项目和支付主体,依法维护权益。
员工认定为工伤和确定伤残等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工伤待遇和赔偿。但在具体实务处理中,员工在完成工伤和劳动能力(伤残等级)鉴定后,容易由于用人单位不支付或少支付赔偿往往形成纠纷,发生工伤待遇赔偿纠纷可以采取如下方式解决:
一、与用工单位进行协商:
1、计算赔偿总额:准备好工伤认定和鉴定结论,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相关规定计算。
2、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协商:争取通过协商达成一致,如未得到用工单位响应,可委托律师向用工单位发送《律师函》,律师函是将纠纷提升到“通过法律代理人”的正式层面,显示了解决问题的严肃态度和决心。很多纠纷源于沟通不畅或对方心存侥幸。《律师函》由专业律师以严谨、专业的态度清晰阐明法律关系和利害关系、提出要求并警示法律后果。必定引起用工单位高度重视并评估后果,使当事人能快速、低成本地实现目标。
协商成功后,务必签订书面的赔偿协议,明确赔偿项目、金额、支付期限。
二、申请劳动仲裁:若用人单位拒绝承担工伤待遇(如医疗费、停工留薪期工资、伤残津贴等)。可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时效为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1年内)。
三、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对仲裁结果不服,或仲裁生效后对方仍不履行,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四、申请强制执行:如果用人单位在仲裁裁决或法院判决生效后,仍然拒绝履行赔偿义务,你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会采取冻结银行账户、查封财产等措施,强制用人单位支付赔偿款。
律师提醒:1、明确赔偿项目:根据你的伤残等级,依法计算你应得的全部项目,避免遗漏。2、明确支付主体:确定工伤和伤残等级后后,一部分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需用人单位配合申报)。另一部分费用(如停工留薪期工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等)依法由用人单位支付。如果单位未缴纳工伤保险,则所有工伤待遇均由用人单位承担。